Copyright ? www.wdly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大眾日報2025-10-17 09:00:00
鹽堿地崛起“黃河口農品”集群
東營創新實施品牌工程興農富農,打造地理標志產品矩陣
渤海之濱,黃河尾閭——東營,這片曾經以“油城”聞名的土地,正悄然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農業變革。鹽堿灘涂上,不僅生長出優質農產品,更孕育出一批響亮的農業品牌,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大引擎。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東營農業品牌的崛起之路,是一條融合了科技賦能、品質筑基、產業融合與創新營銷的系統性工程。
從“鹽堿荒灘”到“品牌高地”
頂層設計與特色產業的崛起
歷史上的東營,黃河沖積而成的新生地帶,土地鹽漬化程度高,農業基礎相對薄弱。“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曾是部分區域的真實寫照。然而,困境中也蘊藏著獨特的機遇。富含礦物質的黃河水、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大面積的土地,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潛在優勢。
東營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現代農業的競爭已從產品競爭轉向品牌競爭。必須跳出“就生產抓生產”的傳統思維,將品牌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為此,東營市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出臺《東營市農業品牌建設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了“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農產品品牌”的協同發展路徑。
立足資源稟賦,精準定位特色產業。東營市沒有盲目跟風,而是深入分析自身條件,聚焦“黃河口”這一獨特地域標識,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
10月13日,東營市墾利區的盛元大閘蟹養殖基地內,養殖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對大閘蟹進行分裝、打包,這些大閘蟹將發往重慶、云南、海南以及成都等國內市場。在剛剛過去的“雙節”期間,黃河口大閘蟹不僅在省內外走俏,更是“爬”向了香港、澳門,以及泰國等更遠的市場。
經過多年系統性培育與打磨,黃河口大閘蟹已斬獲多項權威認可: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與中國貿促會地理標志產品雙重認證,拿下第十屆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并成功入選首批《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品牌價值已攀升至31.93億元。近日,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大米”“麻灣西瓜”等5個地方農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黃河口大閘蟹是山東省內唯一、全國僅五家獲此認證的河蟹產品。
“近年來,東營市錨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這一目標,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以‘黃河口農品·鹽堿地特產’為主題,培育形成了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徹底改變了東營農業‘有產品無品牌、有特色無名氣’的局面,使昔日的‘鹽堿荒灘’正在崛起為特色鮮明的‘品牌高地’。”東營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英明說。
從“單打獨斗”到“握指成拳”
品質筑基與全產業鏈賦能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穩定的高品質。東營市的企業深知,沒有嚴格的品質控制和完善的產業體系支撐,品牌就如同空中樓閣。
初秋時節,東營市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出菇房內,濕潤的空氣里滿是淡淡的菌香。數萬個透明培養瓶在立體層架上整齊排列,瓶口處,一簇簇白玉菇探出“腦袋”、長勢喜人,潔白飽滿的菌蓋、粗細均勻的菌柄,在柔和的燈光下透著新鮮勁兒。
“以前種蘑菇靠天吃飯,溫度、濕度差一點,長勢就天差地別。現在有了智能化設備,這些問題全解決了!”公司辦公室主任賈小建一邊指著出菇房里的傳感器一邊介紹。在這個全封閉的出菇房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會根據菌菇的生長階段精準調節,營造出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不僅實現23天一個采收周期,更保障了一年四季穩定生產。
在出菇房外,一箱箱貼著“福莙娃”“菇健”品牌標簽的鮮菇整裝待發。公司目前主打白玉菇、蟹味菇兩大品類,憑借穩定的品質和口碑,在海外市場站穩了腳跟。“每周能出口4到5個柜子,每個柜子裝10噸左右,一周就能出口50多噸。除了泰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對我們的品牌認可度也很高。”公司銷售部助理劉學指著即將裝柜的貨箱介紹。
能在國際市場打開局面,靠的不僅是過硬的品質,還有持續的科技創新。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菇健生物堅持科技創新,與山東省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所加強科研合作,同時與日本食用菌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建立了專業的實驗室,現已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生產的“菇健”“福莙娃”白玉菇、蟹味菇系列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BRC認證,銷售網絡已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并出口東南亞及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只有強化科技支撐,才能夯實品質根基。東營市積極與山東省農科院、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助力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設備更新,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同時,鼓勵市場主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品創新能力,瞄準市場定位,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的產品品牌,產品競爭力明顯增強,消費者認可度顯著提高。
品牌建設需要強大的市場主體。東營市大力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他們成為品牌創建和運營的主力軍。同時,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在利津縣陳莊鎮臨河村的千畝甜瓜大棚里,村民李圣偉正忙著修整土地,為12月份的育苗作準備。得益于南瓜嫁接技術和智能溫控系統,他的甜瓜于今年4月份提前兩個月上市,每斤售價高達12—15元,不僅畝產比往年提升了近兩成,畝均純收入更是突破3萬元。
為推動“甜蜜”事業的全鏈條品牌化運營,2008年當地成立臨合瓜果農民專業合作社,2009年注冊“臨合蜜”商標,通過嚴格推行無公害種植標準,推動通過產地和產品無公害認證,品牌價值逐年提升,先后獲得“東營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獎農產品”“東營市十大名優特農產品”等榮譽稱號。
這些年,通過注冊綠色食品認證、舉辦采摘節、開展電商直播等舉措,小小的“臨合蜜”甜瓜已躋身京津冀高端市場,年產值突破1.2億元,帶動周邊17個村2000余戶農戶增收。
通過“握指成拳”,東營將分散的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凝聚在“黃河口”品牌大旗下,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良好格局,為品牌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目前,東營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207家,3家企業入圍“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突破6000家。先后創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省現代農業強縣、鄉土產業名品村等“國字號”“省字號”鄉村產業集聚區210余個。
從“養在深閨”到“譽滿天下”
創新營銷與品牌文化的塑造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東營農業品牌脫穎而出,走進更廣闊的市場和消費者的心里?東營市探索出了一條線上線下結合、傳統與現代并舉的整合營銷傳播之路。
前不久,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東營)主場活動在利津縣“老街長巷”舉行。活動現場,黃河口農品展示展銷區人流密集。展區以集市的形式宣傳推介銷售產品,邀請全市各縣區特色農產品參加展示:黃河口大閘蟹、大米、灘羊等“明星產品”吸引眾多群眾駐足,全面呈現了全市在農業科技應用、產業融合等方面的發展成效。
東營市成功打造了“黃河口農品”區域公用品牌,堅持“一品一策”,講好“品牌故事”,實施“黃河口農品”品牌提升項目,豐富品牌內涵,建立品牌矩陣,打造“黃河口農品”品牌2.0。
全市開展特色農產品資源普查,建立完善“黃河口農品”優質農產品信息名錄。聚焦大中城市,結合區域特點,組織開展精準化宣傳推介活動,強化線上線下宣傳推介一體化,加快完善“黃河口農品”全方位宣傳矩陣,持續提升“黃河口農品”品牌影響力。同時,充分結合各級各類農產品展洽會,探索建立“黃河口農品”產銷對接機制,更好服務于企業和產業發展,推動“黃河口農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線下品牌推廣活動持續不斷,線上品牌推介也如火如荼。10月12日,在廣饒縣樂安街道“云商樂安”電商直播共富工坊直播間里,主播正在介紹當地網紅特色名品——建文香油的系列產品,從產品文化到口味特點,耐心地為直播間的觀眾進行解答與說明。
“我們主播在深入了解了廣饒的產品以后,針對建文香油、兵圣燒餅等廣饒當地歷史悠久的傳統企業進行線上直播銷售,每周五都會在‘云商樂安’的小程序上給大家帶來廣饒當地的好品直播。”主播李昊陽說。
聚焦產品品質和特色,該街道推出一系列網紅特色名品,如建文香油、兵圣王酒、兵圣燒餅、藍印花布、皇尊蜜梨等。并依托“云商樂安”共富工坊,通過與網紅合作定期進行直播帶貨活動,擴大品牌知名度和產品市場覆蓋面。目前,開展直播帶貨20余場次,云商樂安線上商城營業額達到60余萬元。
擁抱數字時代,拓展線上渠道。東營市積極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合作,開設地方特產館,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豐收節”“雙十一”等線上營銷活動。同時,鼓勵運用直播帶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品牌傳播。“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在這里已成為現實。
豐富營銷載體,是消費者近距離體驗特色農業品牌,提升品牌體驗的重要途徑。東營市連續多年高水平舉辦黃河口大閘蟹開捕節、農民豐收節以及各類采摘節等節慶活動,吸引全國客商和媒體關注,集中展示東營農業品牌形象。同時,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設計推廣“黃河口農旅精品線路”,讓消費者在游玩中體驗品牌文化。
截至目前,東營市培育形成了百億級現代畜牧、百億級特色水產、國家級沿黃大豆“三大產業集群”和黃河口灘羊、大米、大豆、對蝦“四條全產業鏈”,全市擁有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總量達6個,6個產品入選“好品山東”品牌目錄,省知名農產品品牌達到36個,“黃河口農品”品牌影響力進入全省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