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wdly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高青縣人民政府2025-07-11 11:24:50
高青縣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高青縣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高政發〔2025〕1號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縣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高青縣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經高青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高青縣人民政府
2025年4月28日
高青縣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一年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搶抓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重大發展機遇,以“落實突破年”活動為抓手,聚焦“五區建設”,千方百計克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全力以赴拼經濟、穩增長、促發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逆勢上揚。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2.4億元,同比增長6.2%;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4%,民間投資占比提高13.2個百分點。
(一)推進產業擴量提質,發展動能持續增強。一是重大項目扎實推進。華茂腹膜透析大容量注射劑等45個項目列入市重大項目,年度完成投資72億元,投資完成率達到102%,項目開工率100%。其中,華瑞儲能等10個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達到111%。隆華31萬噸聚醚裝置改擴建、8萬噸端氨基聚醚和尼龍66(一期)相繼投產,齊氟含氟高端電子材料項目從開工到建成投產僅用12個月。立足五大產業鏈招商專班,招引浙江巨化股份、廣州海大集團等多家500強企業投資合作,全年新簽約落地過億元項目41個,省外到位資金49.5億元。二是要素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化工產業園完成擴區,規劃面積達6.92平方公里,釋放發展空間3500畝,園區道路、供電線路、綜合管廊等配套工程加力推進,黃三角藥谷產業園二期完成18棟主體建設。搶抓政策性資金機遇,黑牛生物種質提升等24個項目爭取政府專項債券資金14億元,雨污水管線及設施更新改造等2個項目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6735萬元,城區道路排水工程及配套設施等2個項目爭取增發國債資金7223萬元,項目數量及爭取資金均居全市前列。推行金融合伙人機制,搭建政銀企精準對接橋梁,企業貸款余額169億元,同比增長14.1%。三是企業能級逐步提升。深化“百項技改、百企轉型”行動,30個項目列入市技改項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資25.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達133家,產值過5億元工業企業達10家。飛源化工入選省“十強產業”支柱型雁陣集群“頭雁”企業,扳倒井入選“好品山東”品牌和“山東制造·齊魯精品”企業,興魯承宏等17家企業入選省專精特新企業,美生熱能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二)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城鄉面貌煥發新顏。一是現代農業提質升級。實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23.23萬畝,產量59.35萬噸,全省小麥機收減損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成為全市首個國家黃淮海片區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成功培育新一代高青黑牛,列入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高青黑牛全產業鏈發展入選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特色典型案例,我縣獲評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省級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高青農產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建成投用,高青西紅柿、高青水蜜桃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唐坊高效特色農業項目列入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示范基地。二是和美鄉村更加宜居。深化黨建融合發展區建設,建立聯村黨委21個,“一村一策”制定集體經濟發展路線圖,實施324個“村村都有好項目”。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建設,完成農村產權交易786筆,為村集體節本增收94.14萬元。“四好農村路”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20公里,路面改善115公里。投資8000萬元新建老官莊水廠一座,完成農村供水管網升級改造95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覆蓋人口比例均達100%。實施弱電線路整治、殘垣斷壁清理,改造農村危房59戶,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9個,建成市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2個、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4個,入選全省財金聯動支持鄉村振興示范縣。三是城市品質持續提升。我縣通過省級青年發展友好型縣域試點驗收,成功創建省級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實施全域公園城市項目12個,國井大道、S309田高線、趙孟路等綠化提升工程相繼完工,青城路東延竣工通車,濱河路拓寬改造(一期)和燕園西路工程完成部分道路建設,黑牛商業綜合體項目部分單體建筑封頂。金捷天然氣輸配站竣工,改造燃氣管道設施5000戶。改造老舊小區22個,田鎮四街改造部分安置區進行主體施工,推進中深層地熱清潔供暖項目,群眾生活更有溫度和質感。
(三)打造雙碳示范引領,生態質量持續優化。一是能源轉型全力推進。完成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試點階段性評估,在全省24個試點區縣中位列第3名。華電60兆瓦漁光互補示范、黑里寨鎮“零碳共富”2兆瓦分布式光伏、魯群紡織“光伏+工業”項目建成并網,國電投100兆瓦/200兆瓦時儲能、高苑(安瀾)220千伏開關站項目建成投運。全縣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580兆瓦,新型儲能規模達到130兆瓦。綠能零碳交通綜合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在小清河高青港成功并網,打造省內首個內河零碳航運場景。與勝利油田、淄博春明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合作實施CCUS示范項目,年可實現二氧化碳捕集封存1.5萬噸、驅油2300噸。二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進VOCs治理和臭氧污染管控,完成30家企業治理設施、治理工藝提升改造,空氣環境質量同比改善5.8%。實施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源防滲試點、南岳污水廠尾水濕地凈化等項目,32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國控斷面黃河浮橋和支脈河道旭渡水質達到優良水體標準。持續開展“無廢城市”行動,危險廢物拉網式起底式“百日攻堅”行動卓有成效。三是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實施省級黃河戰略重點項目4個,我縣在全省沿黃地區一體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黃河淤背區百里生態廊道竣工進入養護期,新建造林地200畝,完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40萬畝。支脈河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完成濕地泵站基礎和配水管道建設,馬扎子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大蘆湖水庫提升改造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實施中水回用一期工程和地下水超采結余項目,全縣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持續回升。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干四排創建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
(四)縱深推進區域發展,創新創業活力釋放。一是對外開放顯著提升。主動融合區域協同發展戰略,高起點召開中國·高青氟化工高質量發展會議,高水平舉辦山東高青黑牛節啟動儀式暨首屆中國烹牛大賽,與山東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相繼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山東省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首個研究基地落戶高青,與青島城陽結成產業幫扶合作區縣。高青至商河高速完成總工程量的80%,慶云至章丘高速完成總工程量的30%,濱淄黃河大橋、濱萊高速改擴建項目前期手續加速推進,上海路北延建成通車,蘆湖路南延、李中路和北唐路改建項目啟動實施,小清河高青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全線領先,高青正在成為通江達海的交通樞紐城市。二是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堅持人才引領發展,10人入選國家和省級重點人才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1411人,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臺7個。新聘“科技副總”5名,全縣“科技副總”累計達27名。德川化工獲批省企業技術中心,赫達高分子等8家企業獲批省創新型中小企業,富欣生物等4家企業項目獲批省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誠冠新材料等4家企業獲批省工業企業質量標桿,華盛智慧網絡獲批省數字經濟創新中心。與齊魯工業大學合作共建生物與化工技術概念驗證中心入選省級試點名單,并通過試點績效獲評優秀等次。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72家、87家。三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出臺《高青縣2024年度深化優化營商環境“以評促轉”行動方案》等文件,營造親商重商良好氛圍。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務,實施“強基固本、守正創新、增值服務”三大突破行動,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創新,打造“并聯審批”應用場景,推動政務服務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持續深化“服務企業·伴企成長”活動,常態化舉行“政企早餐會”,嚴格落實“基層工作日”制度,堅持“政策找人、有策必送”,全年新增市場主體3969戶。四是文旅發展精彩紛呈。陳莊—唐口遺址二期發掘成果入選“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啟動實施三期發掘。新建特色博物館1家,縣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館,縣圖書館獲評國家一級館。“青述黃河”故事匯宣講團先后走進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天鵝湖羅曼園、偉光匯通千乘文旅康養等重點項目建設多點并進,黃河露營地業態持續豐富,新型民宿集聚區、運動拓展營地、網紅圍爐灶臺、農旅實踐基地投入使用。成功舉辦“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等省級節會活動,組建“高青文旅推介官”隊伍,高青健康養生旅游線路入選齊魯康養打卡精品線路。全縣旅游人次突破400萬,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8億元。
(五)做好民生服務保障,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一是民生事業提質增效。舉辦全省幼兒園課程建設研討會,獲批山東首批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提升改造中小學老舊校舍17所,完成2個鎮3處農村學校撤并。高青一中成功創建省級特色高中,連續2年有學子被清華大學錄取。新建“高青好品”體驗館,改造提升人民劇場等3處文化驛站。組織全民才藝大賽、送戲下鄉、志愿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動1000余場次,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等體育賽事120余次。改造提升村衛生室67處,高城中心衛生院、蘆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推薦標準和省級社區醫院評審驗收,縣人民醫院新增3個市級重點學科,我縣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省級評審。二是保障體系更加健全。高頻次開展“高校人才直通車”活動34場,引進青年人才1800人。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46億元。開發城鄉公益崗597個,城鎮新增就業1423人。開展“高青小青年”系列活動100余場、“青年點單+共青團接單”青年夜校20余場。持續擦亮“善暖高青”救助品牌,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億元,獲批省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傾情關愛“一老一小”,布局3處每家300張床位的縣級集中供養機構,全縣特困集中供養人員整體實現“搬遷上樓”。織密織牢兒童關愛保護網,累計為160名孤困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381萬元。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提高到193元,全縣養老、工傷、失業各類保險參保人數達41.81萬人次。三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構建“1+2+4”維穩工作體系,持續開展矛盾風險隱患排查化解整治。推動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提檔升級,做好市場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開展“百警進百企”“暖企安商”活動,實施“夏季行動”和“齊劍2024”專項行動,嚴打各類突出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打擊各類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挽損金額2.96億元。完善防汛抗旱體制機制,圓滿完成年度防汛抗旱工作。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全縣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總體來看,2024年全縣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穩增長、促發展、保安全還面臨諸多挑戰;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產業鏈能級不高,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優質平臺和產業生態需要進一步培育;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會保障、生態保護等方面與群眾需求仍有差距,等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二、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部署的關鍵之年。按照縣委總體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五區建設”為統領,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塑強新型工業、現代農業、文農旅融合、臨港產業“3+1”產業體系,加快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進一步擦亮“萬里黃河最高青”城市品牌,更大力度釋放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效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高青實踐新篇章。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資外貿保持合理增長,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
三、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產業集群。一是加力優化傳統優勢產業。加力支持企業大規模設備更新,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進行提升改造,全年實施市級重點技改項目30個以上。聚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省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5家以上,力爭新增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處。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以“鏈長+鏈主+鏈辦”為引領,瞄準行業前沿和關鍵領域,推動新材料、健康醫藥等優勢板塊成長壯大,精準謀劃招引一批補鏈強鏈項目,力爭“四強”產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三是強化優質企業培育。依托校地合作工作指揮部,深化與山東大學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建立實訓基地,共建科研平臺,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年內新增校地校企合作10家以上,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少于10家。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力爭專精特新、瞪羚等企業達到30家以上,隆華新材、嘉虹化工等企業爭創國家級榮譽稱號。
(二)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夯實經濟發展之基。一是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立足國家政策導向和資金支持方向,加快策劃儲備一批國債、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全力抓好齊氟二期、千明氟硼化合物等150余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全年新開工省市重點項目29個。主動對接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深化頭部目標企業“上門招商”行動,對重點招引項目實行“一對一”跟蹤服務,年內新引進過億元項目40個以上,到位資金60億元以上。二是強化園區提升能級。持續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落實經開區高質量跨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努力在全省綜合排名中爭先進位。加快實施化工產業園縱二路、縱四路“一企一管”等重點工程,規劃化工園區新區路網、管廊、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畝均效益導向,加快黃三角藥谷產業園二期建設進度,新增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強化與青島城陽工業園區、青島環海經濟開發區合作共建,依托“飛地園區”建設,共同打造標準廠房、孵化器等產業平臺。三是營造優良發展生態。持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強化數據整合共享、開放應用,推進高頻服務事項智能辦、極簡辦。深入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機制,深化養殖“一件事”改革和“涉農審批全托管服務”,不斷迭代升級和創新打造更多領域“一件事”標桿場景。實施“微改革”促進審批提速,探索實施“拿地即開工、審批即幫辦、吹哨即報到、竣工即驗收”服務模式,構筑投資項目“從落地到達產”全鏈條全周期服務體系。
(三)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塑造鄉村振興特色板塊。一是發展優質高效現代農業。聚焦種業振興、機械強農、數農融合,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高標準農田、育繁推一體化糧食全產業鏈提升等項目建設,傾力打造淄博北部糧倉。持續深化高青黑牛產業“七大提升、三大突破”行動,與中國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合作,實施高青黑牛品種選育、屠宰加工、倉儲物流等13個項目,構建高青黑牛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推進黃河食品產業園和正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二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鞏固提升第一輪鄉村振興片區建設成效,啟動第二輪9處鄉村振興片區建設,爭創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1個、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2個。完成9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0%以上。深化城鄉供水提質三年行動,實施蘆湖水廠膜凈水設施更新項目,對農村供水設施進行改造,逐步實現農村自來水縣級統管到戶。實施“四好農村路”項目,新建或改建農村公路20公里,改善120公里路面狀況。三是拓寬多元增收富民渠道。推進黨建融合發展區“一區一示范”建設,探索“強村公司”“庭院經濟”等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聯育、組織聯興、抱團發展。實施“強村共富”專項行動,抓好“村村都有好項目”,推廣“小田變大田”等帶富經驗,推動村集體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強化鄉村共治推動作用,規范管理村級資產資源。
(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區域協同發展。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推進田鎮四街安置房建設,加快東部4個閑置低效地塊開發,實施燕園北路、東郡一號西路等城市道路建設。改造老舊小區15個,新建更新供熱管道114公里。深入推進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建成人才公寓84套,新增1家青年驛站,開展服務青年活動不少于50場次,著力打造“高青小青年”IP。二是構建互聯互通交通網。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啟動濱淄黃河大橋、濱萊高速改擴建工程建設,高青至商河高速交工驗收,慶云至章丘高速建設進度保持全線領先。加快小清河高青港二期工程進度,推進李中路、北唐路等疏港道路建設。三是構建文旅發展新業態。以陳莊—唐口遺址發掘研究為契機,強化與山東大學、省考古院的深度合作,持續開展早齊文化、黃河文化、尚書文化研究工作。推進天鵝湖羅曼園、偉光匯通千乘文旅等在建項目,完善黃河樓、露營地消費場景打造,爭創省級旅游民宿集聚區。探索“以節興商”新模式,圍繞慢城、黃河、黑牛等元素,高標準舉辦特色節慶活動,實現旅游破圈“引流”。
(五)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一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海智150兆瓦/300兆瓦時儲能等項目建設進度,探索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微電網、工商業儲能等場景,形成東部綜合能源、中部儲能應用和西部光伏興農三個示范區。持續優化能源結構調整,全力推進中能建風光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加強與國電投合作探索建設虛擬電廠,加快建設虹橋熱電30兆瓦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無組織排放管控、揚塵分類治理、散煤清理等專項整治,降低PM2.5濃度,遏制O3污染,確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走在全市前列。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工作,扎實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危廢固廢規范化管理,加快建設全域無廢城市。三是做好水綠文章。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任務落地落實。加快現代水網體系建設,實施北支新河綜合治理、大蘆湖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整治等項目,完成中水回用工程,開展深層承壓地下水整治,堅決走好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之路。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推動支六排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確保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實施沿黃防護林、農田防護林、城鄉綠網等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市級森林鎮和森林村創建,筑牢黃河生態屏障。
(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一是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扎實推進文昌中學建設,推動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打造2所省級鄉村溫馨校園。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機制,實施“校園天眼”一期工程,更新校車22輛,筑牢校園“安全防線”。加快推進東部城區體育館、中心路小學游泳館等項目,打造多元立體10分鐘健身圈。舉辦高青第八屆沿黃馬拉松賽、首屆沿黃自行車等賽事。實施健康社區(村莊)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提質增效”項目,改造提升村衛生室134處,達到國家推薦標準的鎮衛生院不低于55%。二是筑牢民生保障底線。實施“社區微業”三年行動計劃,城鎮新增就業120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72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30人。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檔案規范提升”行動,做好縣級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優化提升改造,推進全國友好型老年社區建設。依托“物質+服務”多維救助模式,策劃實施“鐵腳板摸排+政策宣傳+社會力量參與化解救助信訪難題”項目,打造“善暖高青”救助品牌。三是守牢安全穩定底線。深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應急救援和防災救災體系建設,嚴懲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持續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兩項專項行動,嚴打傳統盜搶騙、電信網絡詐騙、跨境網絡賭博、食藥環等民生類違法犯罪案件。深化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和藥品安全鞏固提升行動,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研判,深入開展防范打擊逃廢銀行債務專項行動,強化重點企業風險化解,守牢經濟運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