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wdly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大眾日報2025-10-24 09:00:00
黃河尾閭,渤海之濱,在東營市墾利區這片年輕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幅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十四五”期間,墾利區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聚力“產業強區、創新高地、生態之城、幸福家園”建設,書寫了一份既厚重又溫暖的時代答卷。
逐新攀高
筑就千億產業強區
墾利,一片曾經以石油聞名的土地,如今正涌動著一場深刻的綠色產業變革。
在距墾利海岸8公里的蔚藍海面之上,國家能源集團國華HG14海上光伏項目的2600 座光伏平臺如鋼鐵矩陣般巍然屹立,年內將迎來全容量并網發電的歷史性時刻。據測算,項目全面投運后,年發電量預計可達17.8億千瓦時,能夠滿足約267萬城鎮居民的全年清潔用電需求,減排二氧化碳134.47萬噸。
與之遙相呼應的東營時代鋰電池綠色智造基地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一個綠色智造產業園落地,正引發一場鏈式反應。這場轉型的深遠意義,藏在一個個具體的數字里:一期40GWh電芯項目投產后,年可實現產值260億元、稅收12億元,帶動就業2400人;5年內形成的千億級綠色鋰電池上下游全產業鏈,有效改變墾利的產業結構。這個總投資80億元的“綠色巨無霸”,不僅是墾利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展示窗,更是產業布局邁向集群化、高端化、綠色化的縮影。
產業發展的藍圖,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支撐。墾利區創新采用“一企一策、精準服務”的全鏈條培育模式,為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截至目前,墾利區已成功培育市級及以上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26個,其中省級數字化車間5個、智能工廠3個,形成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融合放大效應。
過去5年,墾利區工業企業數量從2021年的119家穩步增長至146家,全區工業總產值在2024年底突破千億元大關,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持續保持在兩位數的高位區間。這一系列亮眼數據的背后,展現出墾利工業經濟日益增強的內生韌性、創新活性與發展動能。
聚力攻堅
崛起專精特新高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四五”期間,墾利區充分激發科技創新在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新興產業快速崛起和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中的關鍵支撐與引領作用,已然結出一系列沉甸甸的創新碩果。
在山東勝通光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潔凈車間里,薄如蟬翼的光學級聚酯基膜,正以每分鐘450米的高速從智能化生產線上“流淌”而出。蘊含著巨大能量的光學膜,正迅速成為高端顯示、精密光學等現代光電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材料。
“我們的整條生產線堅持完全自主設計,核心設備采用全球優選配套,并創新性地運用了獨特的熱收縮率精密控制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產品在嚴苛應用環境下縱、橫向熱收縮率的高精度平衡。”該公司總經理程凡寶自豪地介紹,通過自主研發的特種功能母料與納米級添加劑,技術團隊成功攻克了困擾行業多年的核心技術痛點。
作為東營市重點扶持的“專精特新”標桿企業,山東合益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累計擁有國際發明專利3件、國內發明專利17件,并主導制定了三氟化硼國家標準和4項行業標準,其自主研發的高品質核用富集硼酸于2025年10月10日正式向中廣核新建“華龍一號”機組批量供貨,標志著國產核用富集硼酸供應鏈已實現自主可控,有力保障了我國核電發展在關鍵核材料領域的供應鏈安全。“我們的高品質富集硼酸主要應用于核電、核醫藥、核防護等多個尖端領域,成功扭轉了長期以來我國高端硼同位素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該公司總經理劉喜民表示,話語中充滿了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
創新驅動的澎湃浪潮,不僅激活了行業龍頭,更讓無數中小企業煥發出蓬勃生機。近年來,墾利區高新技術企業由42家增長到89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由82家增長到168家,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
從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硬核創新,到培育“專精特新”的雨林生態,墾利區正以創新為筆,在黃河三角洲描繪出一幅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畫卷。
護藍增綠
繪就黃河口生態之城
在墾利,沿著黃河大壩向東駛去,一路上黃河奔涌入海,成群的東方白鸛、白鷺隨風起舞,綿延數十里的堿蓬草織就連片的“紅地毯”,抬眼望去,碧海藍天交織、心曠神怡。“我們一路開來,紅地毯的紅色、稻田的黃色、飛鳥的白色相映成趣,太美了。”來自甘肅的游客張先生感嘆道。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墾利區始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擺在區域發展的突出位置,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讓盎然綠色成為這片土地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厚重、最動人的底色。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墾利區投資9.3億元實施“溢洪河、永豐河”水系連通工程、路南干渠沉砂濕地改造工程等25個水環境治理項目,通過“水指紋溯源”,形成了“查、溯、治、督”全過程管理格局,大力實施“橫向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深度挖掘生態資源價值。黃河口灣區獲評國內首個大江大河沿岸“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成為生態環境領域一張亮眼的“金名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更是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墾利區通過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打響村莊清潔行動四季戰役,重點清理村路兩旁、河塘溝渠等區域的“四大堆”,深入實施以“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為核心的“三清一改”行動,有效提升了鄉村的整體顏值與宜居水平。同時,通過全面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將環境整治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等機制,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從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培育文明鄉風等多維度協同發力,精心打造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傾心用情
共建溫暖幸福家園
中午時分,董集鎮楊廟社區老年餐廳里飯菜飄香,老人們正享受著政府補貼的熱乎午餐。“像低保對象中的困難老人,只花一塊錢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餐廳負責人王祝娥一邊為老人打飯一邊介紹。這個溫馨場景,是墾利區幸福家園建設的生動縮影。
在墾利,民生改善的答卷正用最溫暖的方式書寫。每年年初,墾利區精準對標群眾需求,研究制定增進民生福祉實施方案,系統聚焦居住環境、社會治安、基本醫療等六大民生領域,部署具體攻堅行動,一項項民生承諾正在變為現實。
2025年暑期,墾利實驗中學校舍改造提升,讓校園舊貌換新顏。粉刷78間教室內外墻,翻新音美教室、心理咨詢室,優化體育館、藝體樓,更新社團教室與修繕場地共1956.4平方米;新建勞動實踐基地。改造280間宿舍,每間宿舍配備空調、獨立衛生間及洗手池,加裝了通風排氣扇等;改造后的校園實現了學習、生活、實踐空間的有機融合,為師生打造出了安全、溫馨、充滿活力的成長樂園。
“在區醫院就能請省立醫院專家做手術,花錢少、效果還好!”居民劉大爺的獲得感,源于墾利打造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通過強化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建設,勝坨鎮衛生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已成功提檔升級至二級醫院標準。一批獨具中醫特色和專科優勢的衛生院相繼建成,全區村衛生室完成標準化改造,讓基層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更令人欣喜的是,墾利區與8家省級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引進專家團隊常駐坐診,全區73家村衛生室全部實現遠程會診。
居住環境的改善提升,給群眾帶來最為直接的體驗。今年,墾利區投資1629.3萬元,對轄區內4個老舊小區、涉及47棟樓的配套設施進行系統性改造提升,直接惠及居民1354戶,有效提升了老城區居民的居住品質。與此同時,全區持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新建特色城市書房,“四館一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廣泛開展的群眾性文藝活動和“進千村樂萬家”文化下鄉等品牌惠民活動,極大地滋養和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家園。
從一餐飯的溫暖,到一件事的便捷,再到一座城的蛻變,墾利區正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小切口”改革,匯聚成“大民生”的磅礴暖流,持續書寫著溫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