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隨著載有巴西淡水河谷鐵礦的30萬噸礦石船舶“雙子座”輪在董家口港區礦石碼頭D31泊位開啟第一抓斗作業,山東港口青島港第二座40萬噸礦石碼頭正式投產。

這一重大突破,讓青島港成為全國首個擁有40萬噸干散貨數智碼頭、北方首個擁有雙40萬噸礦石碼頭配置的港口,不僅是青島港樞紐能級、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新跨越,更是我國超大型干散貨碼頭建設與運營的新高峰,對推動我國港口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國家重點水運建設項目、《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落地的核心項目,青島港第二座40萬噸礦石碼頭是緊抓國家戰略機遇,強力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延伸拓展的關鍵舉措。一直以來,青島港加速推動港口功能從“運輸樞紐”向“供應鏈樞紐”升級,董家口港區憑借區位與資源優勢,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當前國際船舶的大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董家口港區首座40萬噸礦石碼頭2024年接卸量突破4000萬噸、泊位利用率高達90%,能力趨近飽和。此次新碼頭建成投產,正是青島港直面碼頭能力瓶頸,不斷擴大泊位效能、穩定供應鏈保障的生動實踐,對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國家大宗物資運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青島港第二座40萬噸礦石碼頭,位于董家口港區瑯琊臺灣作業區西防波堤外側開敞式碼頭區,2022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1個30萬噸級鐵礦石泊位(水工結構按靠泊40萬噸散貨船設計),現配備2臺3500噸/小時卸船機、1條10500噸/小時皮帶流程,配套建成前方堆場29萬平方米、后方堆場102萬平方米,泊位引橋聯通碼頭和陸域。投產運營后,將新增碼頭通過能力1600萬噸/年、提升堆存能力1000萬噸,助力“雙40萬泊位”年通過能力突破5600萬噸,相當于為我國鋼鐵企業搭建了一條“全天候、高效率”的鐵礦石運輸大動脈,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筑牢“海上屏障”。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投產的新碼頭,是全國首個40萬噸干散貨數智碼頭,集成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率先開發應用智能化的干散貨碼頭通用操作系統(iGTOS),依托云港通、玉衡平臺建立安全可控、服務便捷的集疏運管控體系,將實現全流程生產經營過程的實時監測、智慧決策和數字化感知,持續助力安全本質化、全過程自動化、全區域信息化、全鏈條智慧化。同時,碼頭將配備最先進、最智能的干散貨專業設備,具備卸船、裝車、混配、臨港供料等全工藝自動化流程,實現卸船機、堆取料機、門機、裝車樓等全機種的自動控制,不僅填補了國內超大型干散貨碼頭數智化運營的空白,更樹立了從“傳統作業”向“智慧服務”轉型的新范式。
建設過程中,青島港依托高效率、大規模的“暃”字形預制場,創新采用“點名”沉箱出運模式,根據箱梁出運安裝需求靈活調整順序,大幅提升預制及出運效率。此外,項目首次建設貫通引橋的臨時鋼便橋,將原本復雜的海上施工轉化為更安全、高效的陸上施工,實現24小時晝夜連續作業,推動工期縮短4個月。在數字化、智慧化建設方面,項目首創水運工程智慧化數字管理平臺,依托BIM建模開展鋼管樁碰撞試驗與船舶站位優化,精準確定最佳打樁參數,為施工精度與安全提供了科學保障,也為水運工程智慧化建設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2015年,董家口港區首座40萬噸礦石碼頭接卸首艘40萬噸級大船,開啟了中國港口干散貨作業的“大船時代”,截至2025年9月接卸數量超460艘次,總量達1.6億噸,持續領跑全國沿海港口。如今,兩座40萬噸礦石碼頭將聯動形成“比翼雙飛四十萬、世界一流礦碼頭”新格局,實現海、陸、鐵三路集疏港,助力青島港打造最大“礦石超市”,進一步強化服務國家大宗物資運輸的能力水平,保障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從單座碼頭的突破發展到雙碼頭的集群發力,印證了從‘規模擴張’向‘智慧賦能’的轉型跨越。”青島港投資發展部副部長于志濤介紹,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以來,青島港推動謀劃20余項重點項目。隨著雙40萬噸礦石碼頭的全面運營,青島港將不斷增強碼頭數智化水平,持續拓展多國別混礦、保稅鐵礦石篩分中轉等新業態,打造集鐵礦石接卸、倉儲、加工、配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助力我國向“鋼鐵強國”不斷邁進,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國家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